彭凯平
“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。”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、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说。那么,教育如何让人保持美好的人性,幸福地学习、工作,进而幸福地生活?
人类各种感觉有没有关键发展期
记者:您曾经长期研究文化心理学,并发表过有关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。从心理学角度看,美感是如何形成和表现的?
彭凯平:在心理学上,通常从两个方面去研究问题,一个是生物基础,另一个是表现过程,就像美感或善恶感,都是有生物基础或先天机制的。什么时候体现,以何种方式体现,在什么环境下体现,都是它的表现过程。当然,这与它后天的发展有关系。
记者:您如何理解美感是先天的呢?
彭凯平:先天就是遗传基因会影响美感,神经细胞会对美产生反应,感官的信号会传到大脑前额叶,会对美作一个判断,这就是先天的生理反应。无论是像康德这样的哲学家还是像皮亚杰、乔姆斯基等心理学家,都相信人类有早期的先天机制。比如说,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机制,每个人都有。不考虑先天疾病,一般来说,无论是哪国哪家的孩子,出生前都能够辨别很多语言,这种能力是先天的。但是一年之后这种语声辨别能力迅速下降,从最初能够鉴别150种语言下降到最多鉴别三四十种,甚至只鉴别他自己的语言的语声。这就是心理活动的先天性反应。
记者:美是无功利的,可以说是不大“有用”的,为什么在人类发展过程中,这种感觉没有退化掉?
彭凯平:不,美是有用的,起码有三大作用。第一大作用,美代表着一种对称,对称就是健康。第二大作用,美代表着一种快乐,正是因为健康,我们很快乐,因而生活就过得有意义、有价值。第三大作用,美是一种和谐,和谐就是让大家都喜欢,能产生共鸣。所以,美可以用来团结我们所有的人。
但很多情况下,我们觉得美没有作用,是因为这个社会不美了。比如说战争年代,保命是最重要的,可能不会考虑美。在和平年代,没有了战争,这个时候美就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了。所以不能说美无用。
记者:纵观人类发展史,人的哪些感觉发展得较好,哪些是应该发展但是还没有发展起来的?
彭凯平:“感觉”有三种不同的意思,最基础的就是感官性的感觉,即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等,这类感觉发展得比较早。一般来说,胎儿就有这种能力,比如,它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,有一些触觉。这类感觉是纯粹的感官系统产生的感觉。我们也常用到其他非感官系统的感觉,比如美感、耻感等,就是带有情绪色彩的感觉。还有带有哲学色彩的感觉,比如道德感、社会感、正义感等。这些哲学类的感觉一般在5岁之后才能发展起来,而且随时变化,要通过教育来培养,甚至是终身学习、终身改造的过程。
记者:这些感觉发展的关键期大概是什么时候?从教育的角度看,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关键期去保持这些美好的感觉呢?
彭凯平: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,而且也很前沿。比如人的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问题,目前我们只知道语言、情绪的关键期,而其他关键期我们还不清楚。例如,美感到底什么时候出现?能不能求一个平均数来衡量个体的美感差异性?这其实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,也没有人来给出答案。首先是因为,怎样定义美感?至今还没有定论。其次是因为,没有大规模的数据来支持美感关键期的研究。所以,这是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。
心理学对教育学起什么作用
记者: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教育是怎么看待人的?
彭凯平:心理学是要说清楚真实的人性是什么,人的欲望是什么,人最喜欢做什么,人的认知、感情是如何产生的,又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,等等。所以,心理学是对人的潜能、社会行为、认知行为等做一些科学分析,而教育学则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如何通过教育手段、技术来完成对人性的塑造和影响。
记者:从您的角度来看,心理学对教育学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?
彭凯平:我觉得有两大作用。第一个就是制约作用,就是说,教育有一个很好的理念或实践,但是心理学家认为,所有的教育实践、理念、探索都不能脱离、超越人类的心理特性。实际上就是,要把我们说的大话空话,变成具体的、可操作的实践话题。这叫作“制约”,这是心理学的一个贡献。第二个是指导作用。就是说,心理学会对教育学忽视的一些问题做一些理论指导。我个人认为,心理学针对这些问题都能够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。